游红色景点
当前位置: 学院主页 >> 建党百年 >> 游红色景点 >> 正文
百个红色景点“云”参观(84)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
发布时间:2021-05-19     作者:   分享到:

探访红色景点,追忆红色故事。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加强对于全院师生的党史教育,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党委在“西外英文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百个红色景点‘云’参观”专题栏目。红色印迹“云”参观,峥嵘岁月共感怀,置身于红色景点之中,我们可以感受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,可以看到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身影。铭记历史守初心,锤炼才干行使命,学院师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,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之中建功立业。

景点地址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

一、景点介绍

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位于石河子市城区北三路,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1988年成立的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筹备处是其前身;2004年,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的基础上,将石河子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“军垦第一楼”改扩建成为“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”;2008年,向全社会免费开放。


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占地约460平方米,分三个展厅。

进门的左侧为第一展厅,为“古代石河子”。该展厅陈列着出土的陶罐、石器、化石、青铜器等百余件。进门往右拐为第二陈列室,陈列着军垦事业“辉煌的历史”。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,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,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、创业史。紧挨着的是第三展厅“足迹在延伸”,主要陈列着垦荒时期军垦战士劳动、生活的照片,以及中央领导人来石河子视察的照片,共80余幅。军垦博物馆展示了石河子从古到今的发展足迹,特别是近四十年广大军垦儿女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。

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陈列由序厅、基本陈列、虚拟现实多媒体播放厅、半景画四大部分组成。

前言,兵团14个师简介,大型玻璃钢仿铜浮雕《天山胡杨》,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分布图、二军、六军进军新疆示意图及沙盘组成的序厅气势恢弘。

基本陈列分为:军垦序曲、凯歌进疆、艰苦创业、激情燃烧、三个队的作用、继往开来再铸辉煌、亲切关怀、王震将军办公居住场景复原、半景画《屯垦戍边》、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辉煌成就的虚拟现实演示播放厅十大部分。共展出实物900余件,图片1000余幅,展线1000多米。为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,陈列采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布展方式,运用场景复原、等比例微缩场景、人物雕塑、硅胶人物像、油画、国画等艺术手段,再现了兵团创建、发展的全过程。

虚拟现实多媒体播放厅通过虚拟现实,三维立体图像再现当年军垦的场景。

半景画还原了当时军垦的场面。

二、景点背后的故事:边疆故事

“屯垦废,则边疆乱;屯垦兴,则边疆宁”。

1949年,一支以开荒南泥湾的三五九旅为主体的英雄部队进驻天山南北,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。

1954年10月7日,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谋部8月6日的批复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。

阿拉克别克,哈萨克语意为“少女的耳环”,阿拉克别克河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。这条有着美好名字的小河却并不美好,春天的洪水、夏天的蚊虫、秋天的风沙、冬天的冰雪,一年四季环境恶劣,被称为“西北边境第一团”的兵团第十师185团就驻守在这里。

在兵团人眼中,寸寸国土照丹心。1962年,185团正式组建。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,185团在这环境恶劣的地方一边垦荒生产,一边站岗放哨,硬是在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。

1964年,已从原济南军区部队复员到地方的马军武的父母接到命令,来到185团,成为第一代军垦人。

1988年4月,阿拉克别克河突发特大融雪性洪水,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,界河水流到哪里,哪里就是国界,如果不及时堵住洪水,临河55.5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将划归邻国。紧要关头,185团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 600余人和8台推土机,直奔桑德克龙口决口处,经过16个昼夜的艰苦奋战,终于将决口处堵住,国土安然无恙。当时年仅19岁的马军武也参与其中,见证了这场国土坚守战。


为了杜绝洪水隐患,185团在桑德克龙口设立水文点,老军垦后代马军武主动申请在此驻守,这一守就是30余年。

“守龙口很重要,守住了龙口,就守住了界河;守住了界河,就守住了国土。”马军武质朴的话语中透出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。

2014年,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工作,同兵团干部职工座谈交流。在听完马军武的汇报后,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:“真了不起,我非常敬佩你们。”在马军武看来,这称赞不仅属于他,更属于边境线上所有永不退伍的兵团人。

“割不断的国土情,难不倒的兵团人,攻不破的边防线,摧不垮的军垦魂”,185团一连房前石碑上刻着的这段话,就是对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写照,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贯穿了兵团人的全部精神和行动。

1964年6月,在黄浦江畔开往西北边陲的列车上,坐着一个名叫李梦桃的16岁少年,他和身边的286名上海支边知青一样,响应国家的号召,投入到火热的团场开发建设中。

1970年10月,面对中蒙边境北塔山牧场缺少卫生员的状况,李梦桃二话没说顶了上去。

北塔山,一年两场风,从春刮到夏,从夏刮到冬。再加上一天三顿都是奶茶、酸奶疙瘩和玉米馕,身上的虱子多得要把衣服脱下来拿石头砸。异常难熬的工作环境让李梦桃想到了离开。

可看到北塔山缺医少药的困境,看到解除病痛后牧民们脸上纯真朴实的笑容,李梦桃告诉自己: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、一名医务工作者,我要留在北塔山。”

这一留,李梦桃用30多年的时间走了26万多公里,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,接生800多个婴儿……退休后的李梦桃经常说:“如果这里还需要我,我愿永远留在这里。”

2012年,来自湖北的援疆教师尹才华,第一次来到兵团第五师88团学校任教,学校地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,是祖国的西北边陲,语文教师奇缺,尹才华一到便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。


3年的援疆任务结束时,学生们自发排成长队给他送行。对学生们的不舍,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,对兵团人无私奉献的感动和认同,使尹才华作出了一个决定:不辞长做兵团人。

2015年9月,尹才华带着全家调入兵团第五师,终身援疆。

无私奉献寄深情。像马军武、李梦桃、尹才华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,把他们的青春、热血甚至生命,奉献给了新疆这片土地和各族父老乡亲。


兵团人的故事多得数不完,有巾帼不让须眉、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开挖水渠的“塔河五姑娘”;有“从不相信良种细毛羊只能生长在别国的土地上”,最后成功培育出“中国美利奴(新疆军垦型)”细毛羊的刘守仁;也有“听说新疆缺老师,我想也没想就去了”的90后援疆教师戴豪杰……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兵团精神,用实际行动助力兵团精神接力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