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红色景点
当前位置: 学院主页 >> 建党百年 >> 游红色景点 >> 正文
百个红色景点“云”参观(72)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
发布时间:2021-05-13     作者:   分享到:

探访红色景点,追忆红色故事。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加强对于全院师生的党史教育,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党委在“西外英文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百个红色景点‘云’参观”专题栏目。红色印迹“云”参观,峥嵘岁月共感怀,置身于红色景点之中,我们可以感受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,可以看到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身影。铭记历史守初心,锤炼才干行使命,学院师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,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之中建功立业。

景点地址:北京市怀柔区

一、景点介绍

“两弹一星”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,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。当年,在中央的号召和领导下,中国科学院为了落实“两弹一星”的研制任务,参加相关研制任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的2/3。开拓了原子弹氢弹事业,参与了导弹运载火箭事业,奠定了人造卫星事业,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为了铭记这段历史,中国科学院对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,建设了“中国科学院与‘两弹一星’纪念馆”,旨在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彰显老一辈科学家为“两弹一星”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。

纪念馆按主题分为三个展览部分,按照展览内容和需求布展如下。

(1)第一展厅: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事业展。

以历史事件为脉络,成果为重点,系统阐述中科院参与“两弹一星”事业的历程,突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的重大贡献。展览和功能内容如下:

第一部分: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;第二部分:原子弹氢弹;第三部分:导弹运载火箭;第四部分:人造卫星;第五部分:怀柔火箭基地复原展。

(2)第二展厅:中国科学院“两弹一星”历史人物展。

(3)第三展厅: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。

二、景点背后的故事

“两弹一星”建功勋

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,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,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,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!


当晚,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: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。中国发展核武器,是为了防御。中国在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,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。

“东方巨响”震惊了世界。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、果断决策的结果,更是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。20世纪50年代中期,中共中央高瞻远瞩,审时度势,果断决定发展以“两弹一星”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。

1962年11月,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。在强有力的领导下,全国“一盘棋”,协同攻关,大大加速了“两弹一星”研制进程。原子弹研制率先于1964年实现突破。1966年10月27日,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。1967年6月17日,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,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。1970年4月24日,我国用“长征一号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。


“两弹一星”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正如邓小平所指出:“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、氢弹,没有发射卫星,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,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。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,也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。”

共和国功勋 肩负国家使命

“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?”

“中国人怎么不行?”

1955年,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与刚刚回国的火箭专家、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之间,曾有这样一段铿锵有力的对话。

20世纪50至60年代,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作出了研制“两弹一星”、重点突破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,并在金银滩草原建设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。

此后,无数顶尖科研专家、技术人员、干部职工、部队指战员脚踏荒原,在青海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。钱学森、邓稼先、郭永怀等科学家用智慧、青春和热血,创造了“两弹一星”功勋伟业。

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,便毅然决定回国。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,妻子许鹿希问邓稼先,“去哪?”“做什么?”“去多久?”因保密要求,他连续回答了三个“不能说”。此后,邓稼先隐姓埋名,在试验场度过了8年时间。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,他率领研究人员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,因核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,临终时留下一句“死而无憾”。

1965年9月,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再次启动,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受命参与卫星相关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。1968年12月初,他在青海基地发现重要数据,急于赶回北京研究,便搭乘夜班飞机。12月5日凌晨,飞机失事。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,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。两人的遗体被分开后,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资料的公文包,竟完好无损。

青海师范大学教授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方立江认为,研制“两弹一星”的过程是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。新中国的决策者、管理层、科技人员和工程保障人员团结协作,群策群力,发挥聪明才智,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两年多的时间,中国尖端科技发展投入少、效益高,大科学体制和技术民主体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